《观点合璧》之观点五: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整合的公众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整合的公众策略》一文旨在探索企业的公众策略。全球许多著名管理学者对CSR都做过很多论述。英国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了CSR概念。1953年,霍华德•博文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责任。CSR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议题进入学术界研究视野。后来,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尔奇•卡洛尔对CSR做出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论述,他把CSR定义为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则从营销角度描述CSR,他认为企业的捐献是改善社区关系的承诺:企业的社会活动是一家企业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对CSR承诺而采取的重要活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管理学者把CSR定位于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984年,弗里曼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或被企业达到目标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影响公司而且被公司行动影响”。CSR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都认为,CSR管理职能出现与现代企业的两个特征直接相关:一是企业为各种各样利益相关者而经营的基本功能;二是对利益相关者生活的广泛影响。

到了二十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对CSR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产生浓厚兴趣。普雷斯顿和奥班农研究了美国67家国际大公司1982年~1992年有关数据,得出了对于美国大公司而言,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从逻辑上分析,正相关观点是科学的。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融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符合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有利于和谐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培育与改善客户关系;有利于建立企业的供应链;有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切都将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

迈克•波特在新修订的《竞争论》中增加了一段论述: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还可通过投资于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社会环境因素而实现共享价值。由此,便产生出一种共生的关系:企业的成功和社区的成功变得越来越相关。这位战略管理研究的专家从战略性CSR角度洞察社会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可见,CSR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必须。管理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宗旨,重视CSR执行后对企业经营效益回报,是以经营为目标的效益型公众策略。

二战以后,公共关系定义演进为“双向传播和相互关系”概念。曾经在美国国际公关大会接受来自全球公共关系学者、专家热烈鼓掌致敬的卡特李普1952年把公共关系定义为管理功能,建立和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关系。1955年,被誉为公共关系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伯纳斯把公共关系看作“说服其他人的单项传播”。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公共关系协会将公共关系的定义为: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的商誉及其与各个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和持久的努力。即使是这些早期经典的公共关系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影响舆论,说服他人,传播乃至关系,关注的都是公众。公众成为公共关系最重要的关键词。

随着公共关系理论发展,Higgins(1979)认为战略管理是“对实现组织使命的努力以及组织与其环境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1985年,Greene、Adam、Ebert指出,战略管理是“全面考虑组织当前面临的使命和环境条件,通过形成面向未来决策和结果的指导性原则,协调内、外部要素的过程”。1995年,Van Riel指出公共关系有两个方面的职能:监控环境变化并预测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制定和实施一个沟通政策,为组织的沟通活动提供统一的出发点,使沟通信息能清晰地反映出组织的全貌。创造定位理论的阿尔•里斯从品牌管理角度指出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

詹姆斯·格鲁尼格在《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中,《公共关系:职业与实践》作者丹·拉铁摩尔在论述组织公关矩阵时,都曾经使用“利益关系者”概念。但更多的是使用“公众”的概念。权威的公共关系理论学者与专家对公众都极为重视。几乎可以看到,这是公共关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点。格鲁尼格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他还提出了战略公共关系要素,尤其是指出战略性公众是组织决定性的、攸关性、本质性的、重要的或必不可少的(vital)利害相关者。

弗雷泽·P·西泰尔则作了细化的论述:公共关系是一项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组织建立、保持与公众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接受和合作关系;参与对问题或议题的处理;帮助管理层了解公众意见,并及时做出响应;界定和强调管理层对公众利益所负有的责任;协助管理层紧跟形势的变化并充分利用这些变化;扮演早期的预警系统来协助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运用研究及正确且合乎伦理道德的沟通技巧作为主要工具。

张依依教授在《公共关系理论发展与变迁》中系统论述了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轨迹。她认为32年来,国际公共关系理论走过了“说服—管理—关系”发展模式。可见,公共关系重视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是以影响力为目标的信誉型公众策略。

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以经营效益为价值取向。公共关系以信誉为价值取向。有意义的是,整合两者策略,可以形成一种以效益型公众策略与信誉型公众策略的整合,从而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公众策略。既可以使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又可以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信誉。

 

 

 

 

footer